首页 视听| 快讯| 滚动| 国内| 国际| 时尚| 社会| 财经| 娱乐| 体育| 文化| 科技| 房产| 汽车| 旅游| 综合| 图片|

首页
你现在的位置:

易贡茶场:门前老茶树发新芽

2024-11-04 23:02:34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作者:   编辑:gb012

来源标题:易贡茶场:门前老茶树发新芽

这是一本有半个手掌厚的册子,纸张泛黄、页脚起卷。虽然不知有多少页,但从密密麻麻且工工整整的目录可以看出,当初编撰者的用心程度。

册子名为《有机茶管理手册》。直到现在,这本册子都是易贡茶场生产运营的“金规铁律”。这本手册的作者叫李国林,是四川人。

9月初,报道组来到西藏林芝波密县易贡茶场。

易贡茶场,西藏第一块规模种植的茶田,全球海拔最高的有机茶叶生产基地。

61年前,雅安蒙顶山的茶苗来到这里,开启了西藏种茶的历史。

从蒙顶山到“小江南”

跨越半个世纪的茶叶“情愫”

“我们现在坐的地方,海拔2280米。林芝被称为西藏的‘小江南’,气候宜人。”易贡茶场总经理邓学均是四川人,来西藏30余年,他认为林芝的气候和海拔是最舒适的。

舒适的气候,也适合茶叶生长。

车辆行驶在易贡茶场的山路上,茶田里,绿油油的茶叶茂盛生长。易贡茶场生产部部长桑顿罗布介绍:“整个茶园面积5350亩,目前能采摘的面积为3200亩,都是从雅安蒙顶山引进的中小叶群体种。”

这一派绿油油的景象形成并非易事。

1961年,易贡农场设立,开始试种茶叶;1964年,四川雅安蒙顶山的茶籽被带到这里,采用茶籽育苗,成活率高达85%,开启易贡茶时代;1993年,易贡农场因此更名为易贡茶场。

去年,易贡茶场总营业收入创新高。

“我很欣慰。”李国林年近八旬,在易贡茶场,大家都尊称他“李师父”。作为留在茶场的《有机茶管理手册》的作者,他与这里有着深厚的情缘。

1994年,对口援藏工作的一个重点,就是易贡茶场的改扩建。为把茶业做精,时任易贡茶场场长的帕甲来到雅安,把李国林“借”到易贡茶场做援藏干部。此后的数十年,李国林成为这里的技术负责人,多次往返于川藏两地,为易贡茶场带来最新的技术。

在李国林眼中,“雪域上的茶叶”是金字招牌,但易贡茶场不管是种植还是制茶,工艺都较为粗放。

“用先进的技艺进行精细化生产,才能打开市场。”在他的建议下,茶场安装了先进的制茶设备,并对茶叶进一步发酵,制作成更易保存且符合市场需求的黑茶纪念茶饼。

设备有了,更重要的是工艺流程。记者翻开《有机茶管理手册》,土肥管理、病虫害防治、污染控制,甚至生物多样性保护都记录其中。“雪域高原上要生产出好茶,整个环境生态是大基础,每一个环节都不能马虎。”李国林说。

一个细节可以看出李国林对生态的重视程度——高原种茶,最让人头疼的是除杂草。“这里杂草长得很快,它们会吸收本该属于茶树的营养。”一块茶田里,桑顿罗布指着茶树根部的杂草说。“尽管麻烦,但在李国林的建议下,我们还是以人工除草为主,最大程度保证茶园的‘原生态’。”

老传统和新工艺相结合

老茶树正在这里抽枝发新芽

茶田的管理是重点,制茶的工艺更是重中之重。

来到易贡茶场的制茶车间,一堆茶叶被平整地铺在地上渥堆发酵。“之后我们还要再一次翻堆筛查,挑选出最优质的茶叶。”桑顿罗布说。

车间的墙上,贴着四类制茶流程。绿茶、红茶、白茶、藏茶,各不相同。“每种制茶方式,光是粗流程,就在10步以上。”他带着记者来到藏茶的制作车间。

这里,依旧保持了柴火烘烤的老传统。

“我们跟李国林老师试验了很多次,还是传统方法最合适。”一方面,柴火烘烤的温度、湿度更适合藏茶加工;另一方面,果木本身的香味也能融入茶叶中,形成易贡藏茶的独特风味。

当然,制作流程上仍采用了许多蒙顶山制茶的新工艺。“两地方案相结合,就是现在我们的最佳方案。”桑顿罗布说。

新工艺和老传统的结合,让这里的茶香更浓郁。

目前,易贡茶场创建了“雪域茶谷”和“易贡茶场”2个茶叶品牌,并开拓了“甄选”“特选”“精选”和“易贡砖茶”“纪念茶饼”等系列产品,以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

其中,“雪域茶谷”牌特级茶获得第二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金奖、易贡臻选系列荣获第十届“中绿杯”全国名优绿茶评比“特金奖”。

“下一步的重点是一、三产业联动,把茶文化和旅游消费结合起来,进一步提升易贡茶的产品附加值和影响力。”邓学均说。

采访的最后,桑顿罗布带着记者来到了茶场里最早的老茶园。一棵棵老茶树长得高大茂密,树枝上部合围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天然的“人行隧道”。

“这一片,就是张国华将军亲自带人种植的茶树。最早的易贡农场,就是在他的带领下建成的。”这片老茶树的茶叶,是易贡茶场高端品牌“老茶树”的原料。“一根树枝上,我们只采3到5片最优质的茶叶。”桑顿罗布说。

随着技术水平不断提升,“老茶树”的品质也在不断升级。“这片区域,我们也正在进行文旅融合打造,让红色文化也‘有机’地融入到茶园之中。明年5月再来采茶时,相信会是一片新的景象。”桑顿罗布说。

来自印度洋的暖湿气流,沿着雅鲁藏布大峡谷深入高原,为这里带来了温暖湿润的气候和充足的雨水。以茶为路,连接起半个多世纪的川藏“情愫”,也正在这里抽枝发新芽。(四川日报川藏线报道组)

( 唐泽文 王眉灵 文露敏 兰珍)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北京广播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1、北京广播在线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京广播在线的书面许可, 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京广播在线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 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京广播在线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 必需取得北京广播在线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京广播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京广播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 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图片欣赏
频道推荐
旅游
北京广播网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982 836 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