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视听| 快讯| 滚动| 国内| 国际| 时尚| 社会| 财经| 娱乐| 体育| 文化| 科技| 房产| 汽车| 旅游| 综合| 图片|

首页
你现在的位置:

“我所写所绘的,无一不是影子”

2024-11-04 22:49:45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   编辑:gb012

徐刚1945年生于崇明岛,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青年时期以诗歌、散文成名,著有《徐刚九行抒情诗》《抒情诗100首》,散文集《秋天的雕像》《沧海歌》《徐刚散文选》等。

从20世纪80年代起,他率先投身自然生态写作,先后创作报告文学《伐木者,醒来》《守望家园》《长江传》《崇明岛传》等,同时深耕传记文学,《艾青传》《范曾传》《民国大江湖·话说袁世凯》《先知有悲怆·追记康有为》《烂漫饮冰子:梁启超传》等陆续问世。

他的作品先后获中国图书奖、首届新诗奖、首届徐迟报告文学奖、首届中国环境文学奖、第四届冰心文学奖、第七届鲁迅文学奖、人民文学非虚构文学奖、郭沫若散文大奖、地球奖等。

20世纪90年代前后,徐刚客居法国巴黎3年,埋头作画。1992年初,他在巴黎毕加索故居画廊举办个人画展,一鸣惊人。从此,他谦称自己成了一个“业余画家”。

近日,被誉为“中国生态文学之父”的诗人、作家徐刚,在上海图书馆举办了以“自然笔记”为题的画展。

约60件纸本彩墨抽象作品,郁勃纵横、自由浩瀚。家乡崇明岛的风景和几十年来跋涉千里、穿越林海的经历赋予他灵感,在宣纸上绘出一首首色彩斑斓的诗。

让水与颜料,在宣纸上自然流淌

周末周刊:您为何将这次画展命名为“自然笔记”?

徐刚:我最近在写一部长篇散文,题目就叫《自然笔记》,是我50年来从事生态文学的回顾。有人称我是“生态文学之父”,我觉得“之父”二字可以去掉,我只是写得比较早、写得比较多。多年来,除了西藏之外,全国各地我几乎都走遍了,名山大川和我从小生活的崇明岛的风景在我心中交织在一起,流淌在我的文字与绘画中。

周末周刊:为什么喜欢用抽象的手法画画?

徐刚:改革开放之后,我看到了赵无极的许多绘画作品,非常喜欢。我深受他的影响,但我用的不是丙烯颜料,而是宣纸和中国颜料,我想让大家看到,宣纸上也能画出油画的效果。

我喜欢颜色的碰撞,让水与颜料结合在一起,在宣纸上自然流淌。这个过程充满意外,作画的时候是一种感觉,等颜料干了之后再看,又是另一种新的感觉,这种变化让人愉悦。

当年在法国的时候,我曾经拜访过赵无极先生,他说我的画自成一格,鼓励我照着这个方向好好画下去。我尝试把抽象与具象结合起来,比如在《黄山诗意》里,我把抽象画作为底子,再画具象的石头与树。

周末周刊:这次展览中也有一些水墨画作品,您的笔墨与构图都充满古意,和色彩斑斓的“纸上油画”截然不同。

徐刚:我画画是从50岁之后才开始的。我曾经用了整整5年时间在北京郊外的房子里专心临碑临帖,等到掌握了中锋,就突然想画画了。

我出生100天时,父亲就去世了,是母亲一个人把我姐姐和我拉扯大。小时候,学校里上书法课,我只能用铅笔写,因为家里太穷了,我不敢向母亲开口要砚台和墨,怕增加她的负担。老师拍拍我说,可惜了。

毕业后,我到《人民日报》大地副刊工作,办公桌上放着两瓶墨汁、两支毛笔,供编辑改稿使用。老编辑们的书法都写得很漂亮,只有我一个人用圆珠笔改稿。我下决心,有朝一日要练好书法。

后来,我在写《烂漫饮冰子:梁启超传》期间,看了很多梁启超写的书,有一句话印象很深,他说:临摹也是创作,因为在临摹字画的过程中,会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笔墨。

正当我开始临碑帖的时候,遇到了文怀沙先生,他给了我重要的启发。他说我是半路出家,要先学篆书,把中锋掌握好。于是我临了大量的《散氏盘》、吴昌硕的《石鼓文》、孙过庭的《书谱》、王羲之的《十七帖》等。我还研究了许多古人的绘画,特别喜欢八大山人和徐渭。我没有师傅,碑帖、字帖、古画就是我的师傅。

丝丝缕缕是理不清的乡愁

周末周刊:无论是文学创作,还是书画创作,大自然都是您最重要的灵感源泉?

徐刚:是的。有一年秋天,我在河西走廊的树林里,一坐就是两个小时,树林里有很多小叶芽树,风吹过,会发出动听的声音。坐在林间感受这一切,真是人生快事。

在西部,不仅能看到沙漠、高原的风景,也时常有颜色鲜艳的植物带来惊喜。我喜欢一个人在自然中冥想。悬崖最高处的石头,一旦崩落就再也回不到高处了,但是它化为了石与沙,它自由了。我们要学会渺小自己,渺小自己,心就自由了。这样的人生感悟,我都是从自然中获得的。

周末周刊:您的书斋名为“一苇斋”,和您的出生地崇明岛有关?

徐刚:我对自然的感情自小就埋下了。我的家乡在长江边,水、芦苇、朝霞是我童年最熟悉的风景。芦苇不仅是一道风景,还能固岸、能过滤水。小时候没有水果吃,就吃芦根,芦根是雪白的,那清甜的味道,我一辈子也忘不了。当时最大的也是唯一的乐趣,就是去芦荡里玩。口渴了,就捧起芦荡里的水喝,有时候会把小蝌蚪也一起喝下去。我和同伴们喜欢看芦荡里的鸟窝,母亲反复叮嘱,鸟蛋和小鸟绝对不可以碰。

每天晚上,长江的涛声把我送进梦乡。我们住的是茅草屋,屋顶上有一块明瓦,可以看见天上的星星,听见江上船只的汽笛声。墙是芦苇做的,一阵风吹过,会发出吹哨般的声音。岛上的冬天非常冷,到了晚上,母亲把能盖的全都给我盖上。那时候的生活虽然很艰苦,但我在母爱的滋养下长大。

周末周刊:您画作中浓烈的色彩代表着您内心深深的乡愁。

徐刚:海德格尔说过:回乡是诗人的天职。尽管我的父母都去世了,但还有亲人在崇明岛上。他们对我说,你要经常回来啊。

我把乡愁不自觉地化在我的作品中,比如《自然笔记26》:红色代表我热血依旧,对故乡的思念永远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衰退;蓝色可以理解为大海。画面中这丝丝缕缕都是我的乡愁,牵丝攀藤,理不清,心里很乱。类似的作品还有很多。

周末周刊:乡愁为什么理不清?

徐刚:乡愁是复杂的,既包含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也包含了故乡的人与土地对我的看法。当我回乡的时候,我从乡亲们看我的眼神里,意识到我似乎是个外乡人。而当我开口讲崇明话、和大家一起下地时,他们就从心里接纳我了。

“慢慢走,欣赏啊!”

周末周刊:文学与绘画创作一直穿插于您人生的各个阶段。您觉得画画与写作有哪些相通之处?

徐刚:两者都需要灵感,都要找到恰当的感觉。或者说,恰当的感觉会来敲我的脑门。我的灵感来自故乡,来自大自然。我曾经到一些大学去演讲,我对年轻人说,要抓住一切机会走出去,到广阔的自然中去,而且要学会慢下来,就像朱光潜在他的《谈美》中所写:“慢慢走,欣赏啊!”这句话来自阿尔卑斯山路上的一句标语。

文学与绘画都是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只不过一个用文字来表达,一个用色彩表现。

周末周刊:您曾经说:“我所写所绘的,无一不是影子。”如何理解“影子”?

徐刚:影子是思想的影子,是天地万物给我的感觉,我把它们收集起来,藏在心里,流之于墨,染之于色。我也时常把家人的影子种在我的心田。他们的影子加上我的影子,就是一行行诗。

其实我内心是个有些悲观的人,但我不愿意让自己沉沦,哪怕在人生最艰难的时刻,也要继续往前走,这就是家乡的田埂路带给我的记忆——那些乡亲一辈子在这条路上挑着担子,春耕秋收。

徐刚“自然笔记”画展将于11月10日起移师崇明岛,在西沙美仓艺术空间展至12月30日。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北京广播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1、北京广播在线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京广播在线的书面许可, 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京广播在线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 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京广播在线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 必需取得北京广播在线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京广播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京广播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 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图片欣赏
频道推荐
旅游
北京广播网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982 836 7@qq.com